澳洲中文网-澳洲新闻

华人在澳洲会不会被种族歧视?

2017年6月23日 | 编辑: |


如果世界是非黑即白,只能用“有”和“没有”来回答澳洲是否有种族歧视,那答案是“有”。但问题在于,现实世界往往都是复杂的。

新闻中描述的那种极端种族歧视者在澳洲只是极少数,如果你因此就认定澳洲人都是这类人,就很容易让自己提前带着敌对的心理和澳洲人打交道,并且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于此,比如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与老外没有交往、感觉无法融入社会等等。你会觉得澳洲种族歧视很严重,妨碍了你在澳洲的发展,而实际上可能则是你的语言技能不行等自身原因造成的。每次我遇到这种气呼呼的人就不想再聊了,因为如果对方不改变自己的观念,别人说什么都是没用的。

在这里,我会从先从最极端的种族歧视,说到程度最轻的,甚至是隐性的,像洋葱皮一样,层层剥开来说。

新闻中常见的是极端种族歧视,因为新闻就是要报道人咬狗这种低机率事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极端种族者的机率是很低的。我2016年,一共遇到大概两次。而且对方都是流浪汉这种不太正常的人。类似你在中国大街上,遇到一个醉鬼骂你,你肯定不会上前和他理论,只想赶紧躲开,因为你知道这人本身就有问题。

虽然极端的情况不多,但隐性的歧视还是有的。我曾经给一个澳洲长大的亚裔老板打工。他估计是混血,长得比较像老外。有天他和我说:相比极端的种族歧视,隐性的歧视是更糟糕的。比如看到你是亚裔,就和你疏远,把更多升职加薪机会留给白人等等。

我感觉这种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这三个:文化、语言和老外对前几代华人的刻板印象。

 

文 化

首先说文化。中国文化是很内敛的,并且是很模糊的,不像西方文化这么直白。其实国人都能理解,大家在多年朋友面前也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说话也会拐弯抹角,需要互相去猜测对方心里想什么。

但对于老外来说,成长于西方文化下的他总会觉得你有所隐瞒。老外的表达是很直接的,甚至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说个很具体的例子,国人聊天的时候,一般不会直视对方的眼睛,给对方留出一定空间。而老外说话,都是直视对方眼睛的。我之前和老外交流也不太适应,觉得对方一直盯着你看,不太自然。老外看国人目光躲躲闪闪,以为你在琢磨什么,其实你只是成长于不同文化之下,习惯不同而已。

然后比如老外很喜欢聚会,而且闹得很疯,好像狂欢节一样。我在悉尼卧龙岗大学读书的时候,老外同学就是这样,开着很大声的音乐,喝很多酒等等。而我们中国留学生则喜欢去某个同学家,大家一块做做饭包包饺子,叙叙旧,总体都是比较安静的。所以当我们到老外同学聚会也会感觉不适应,有些手足无措,像个局外人。

 

语 言

然后是语言。国内的英语教育有很大问题,不少人学了多年只会做题,而不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国人有个习惯是,英语不行我就少说话,躲开各种社交场合。

其实你看其他非英语国家的老外,他们英语有些比中国人更差,但人家并不像中国人这样拘谨,说话的时候笑容满面,手舞足蹈的解释,很积极的在使用英语。

中国人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对方说英语,自己没听懂也笑着点头。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实话实话,告诉对方我没听懂,能不能再解释一下,这些都是提高自己英语的实际机会。事实上,假装听懂了更容易引起误会。尤其是在澳洲公司里,是最讲团队合作的。如果你不懂装懂,那后面可能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但如果你多提问,其他人往往会友善帮你解释。

 

刻 板 印 象

最后是刻板印象。其实老外也存在偏见,比如有些老外会觉得中国人只在中国人圈生活,不和老外接触,不说英语,不看国外的影视。而实际上这样的中国人现在也不多。比如我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听的基本都是世界同步的摇滚乐,看世界热播的影视。而且你到微博上看,这个年龄层的人基本和我一样,更不用说更年轻的人了。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冰与火之歌 – 权力游戏》播出的时候,我会在中文和英文的社交媒体上,看到完全一样的讨论,比如囧雪诺到底有没有死。

让人欣慰的是,老外对中国的了解借新媒体也越来越多了。之前我在国外论坛上曾经看到一个中国通老外给其他老外上课讲中国。他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就要理解中国其实非常大,有繁华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比咱们这里还繁华,是购物天堂,但也有很贫苦的地方,穷到吃不上饭。这个评价我觉得是比较客观的。同样国内有些人也会觉得美国是天堂,因为他们没有像这个老外一样,看到美国的完整情况。当你对一个东西了解不够的时候,你的意见往往就会走极端,形成偏见。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差异:北京人和外地人。然后咱们再拔高一层逻辑,那就是本地人和外地人。本地人有硬件和软件,硬件比如有房子和存款,软件比如有多年的好友和亲戚等社会关系。而外地人来到北京,不光需要自己攒钱买房子,举目无亲也没有深交的朋友,还可能需要给家里寄钱。

所以本地人的经济情况就比较好,社交就比较多,比如下班后去聚会唱卡拉ok。而外地人下班后可能还得去接私活赚钱。本地人可能会觉得外地人不合群,不愿意和自己来往,觉得大家生活在两个世界,不想走近一步。其实很多老外也是同样情况,他们对中国人并无恶意,但他们就是本地人,和你的生活方式差异比较大,所以也不想和你深交,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其实中国人自己也有歧视,比如我听到这边的华人多管老外叫鬼佬。“老外”是一个中性词,而“鬼佬”我觉得无论怎么讲也是贬义的,说老外黄头发绿眼睛,像个鬼一样。想想看如果老外用同样级别的词来叫咱中国人,咱这边不早就爆炸了,说你这是种族歧视!但实际上,国人称呼其他族群的很多说法都是带有歧视色彩的。

 

应 对 歧 视

应对歧视的出发点肯定是从自身出发,比如多参加一些老外的聚会,多和社会上的其他族群交流。无论是文化上,还是语言上都多去了解,不要怕说错或者“丢人”。同时要多尊重自己的民族,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之前看到个新闻说有个刚加入澳洲国籍的中国老师歧视中国学生,烧中国护照等等。像这种人其实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自尊感,跪在西方文化面前了。所以他要和中国人划清界限,把自己变成一个白人去找自豪感。而现实则是你无法变成白人,白人和中国人都会觉得你很怪。

比如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为了找自豪感,这个学生就要和山区农民划清界限,一刀两断,从此假装自己没有爹妈。这种人是大城市和山区两边都看不起的。在大城市学了知识,赚到了钱,应该回家为贫困山区修路造桥,介绍城里先进的知识给山区农民致富,这才是正路。

而且目前中国和澳洲其实已经是对等的情况,在不少地方国内其实已经比澳洲发达,比如互联网产业,所以民族自豪感真的不难找。

 

站 在 两 种 文 化 之 上

我觉得中国文化是很辉煌的,也一直在学习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觉得中国古人很了不起。同时我也理解中国文化确实和现在的时代有些冲突,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是老外开创的时代。简单说你看家里的电器,冰箱微波炉洗衣机,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尽管如此,中国文化还是中国人的根,无论你身在何处。但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你可以去继续吸收西方文化好的部分,让自己的眼界能够跨越两种文化,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又跳出两种文化之外,站在更高的地方。

欢迎添加我的公众微信

相关文章

用户留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