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中文网-澳洲新闻

我花了几十万留在澳洲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8年7月16日 | 编辑: |
现在,有无数的中国人选择来到澳洲,为自己的人生寻求另外一种可能。

根据澳洲统计局(ABS)最新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上财年全澳华裔人口达到121万人,占全澳总人口的3.9%,较2011年增长了40%。

但是,相比于国内人对于移民的趋之若鹜,已经生活在国外的华人,却有许多无奈。

首当其冲的,就是从未真正走进过当地人的世界。

为此,小编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街访,请戳下方小视频。

如果你觉得小视频太短,那下面几个人的故事,或许更有说服力。

拿到PR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Wendy  25岁 

会计专业 

来澳洲留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拿PR,所以念了自己并没有兴趣的会计专业。通过拼命努力,我成为朋友圈里最快拿到PR的人。然而,我渐渐发现PR并不是找工作的必要条件。会计行业的筛选制度很严格,即使你有PR, 也很难进入外国人提供的岗位。好不容易在华人公司找到一席之地,微薄的薪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在找工作中,失败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拿到PR不过是一切的开始。

我花了六十万究竟经历了什么

Connie 22岁

悉大传媒专业

澳洲的时候我以为只要能毕业,回家就有好工作。可是朋友都说我太异想天开了…那个时候我真的慌了…因为传媒专业只有一年半,又不是移民专业,毕业之后我没有办法拿到工签。我一下子就很迷茫,只好疯了一样地去找实习。因为不是都说有点儿经验总比没有强么。可是根本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机会少,local公司知道你是留学生就一脸苦相…你抓不到他们的兴趣点,他们也看不到我的闪光点。花了高额的学费来到澳洲,发现我还是在华人圈子里兜兜转转…

真的满足还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

老张 工程师

初抱着试试的心情,我放弃了原来在上海工程设计院的工作,跑到了澳洲。结果我发现,哪怕是不拿工资,我也是换了好几份工作才能稳定下来,就别提这工作有多基层了,和原来的没法比…

而且即便我的英语可以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我几乎永远不可能像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那样了解澳大利亚。也不能像了解中国的歌星、影星、名人隐私那样议论西方的名人。

我总是说服自己,我在澳洲的生活其实很好。可是扪心自问,生活真的好么?是好的。但是寂寞么?是真的寂寞。”

 

“澳洲梦”的背后,藏有多少心酸

放弃事业与职场“屈就”

曾经网上刊登过一个很火的故事:一位电视人去悉尼采访,遇到一个华人出租车司机,闲聊中得知,这个司机竟然是“神舟工程”的工程师。

“为什么会做这种选择?”

“主要是为了让两个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从高级知识分子变成出租车司机,不会有心理落差吗?”

“开始会有,但是在澳洲开出租的待遇比白领还好,生活压力小,也就适应了。”

据澳洲统计局发布,截止到2016年底,近几年移民澳洲和持有临时签证的居民中,约65%得到雇佣。

2017年,在澳洲的新移民和临时居民中,更是每三个人就有两人拥有工作。

然而,在这份统计数据背后,是许多高学历华人为了留在澳洲,在事业上作出的妥协甚至“屈就”。

根据报道,由于地域价值观的差异和语言障碍,许多华人来到澳洲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从体力活开始。

在澳大利亚,从餐厅服务员、保安到出租车司机,华人的身影随处可见。

然而,这些人在国内往往是高学历的代表,从事着医生、学者、工程师等体面的工作,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通过技术移民来到澳洲。

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纵使他们有一身本领,来到国外,大多数人也只能从事最基层、最没有含金量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觉得怀才不遇,有的人自得其所。

前文那位工程师,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了毕生所学,在夜深人静的出租车上,他有没有为不能再体现个人价值伤感过,我们不得而知。

但如此大的心理落差,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

 

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悲哀

在澳洲,中国留学生占澳洲总留学生的31%。

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你身边的朋友仍然是中国人。

在网上你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吐槽:

有些中年人,在澳洲生活了十几二十年,也打拼下了自己的一份生意,但平时的生活依旧枯燥,除了吃饭休息,几乎没有与当地沟通的渠道。

“过去出国的人如果问他们生活的怎么样,他们就会说这里的生活倒是不错,就是感到孤独,不能融入西方的文化生活”

几乎所有人来到澳洲时都默默下过这样的决心,我要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突破。

而中澳的文化差异让许许多多在澳华人又回到了自己固有的“圈子”。

以工作来举例,据报道称澳洲几乎三分之一有工作的近期移民表示,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难度,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缺少当地工作经验和介绍人(65%),其次是缺少当地的联系网络(31%)。

上面数据中提到的“联系网络”便是我们所谓的“圈子”。

与中国人固有理解的关系不同的是,澳洲人的关系网构建的更为轻松、直接。

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社会来说,规则相对完善,所以在澳洲,关系主要指的是利益的交换,而中国式的关系多数还带了点老乡情面的意味在里面。

我们习惯于依赖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强联系(Strong Ties),而澳洲人在强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多作用同样很大的弱联系(Weak Ties)。

比如澳洲人热衷的社交活动,端着酒杯来回走动走动,他们的social networking便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扩大了。

此时,还在依赖熟人关系的华人便注定要面临着难以扩大社交圈的窘境。

其实建立止步于“华人圈子”的现象,究其原因,语言问题并不占其首位。

亚洲人固有内敛的性格,东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得我们有时很难理解本地人的一些行为举措。

久而久之,我们反而发现“做自己”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

因此即便是停留在“圈子”当中又有何不可的心理让我们渐渐在自己周围构建了一面高墙。

到底是“生存”还是“生活”

事实上,让中产阶级放弃国内已经小有所成的事业,做出移民的决定,无非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外部生活质量的追求, 譬如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社会福利以及子女的教育;

是对于个人内心的遵从,渴望更自由的生活状态,不愿意被国内巨大的生存压力束缚。

然而,“生存”还是“生活”又该如何界定呢?

其实,放弃国内的一切,来澳洲追求好山好水风光的行为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国内遥不可及的房价、让人心力交瘁的医疗体制以及喘不过气的升学压力, 我们也是亲眼所见,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更不用说雾霾、地沟油和假奶粉了。

移民国外,至少不用整日为钱所累,为健康担忧。

如果把国内艰难的营生看作是苟延残喘,那么,国外的生活也确实是享受人生了。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之所以热爱这片土地,是因为我爱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离开国内几十年的家人和朋友,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独自生活,身体是解放了,可内心是否寂寞,就要因人而异了。

在移民这件事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所走的人生轨迹,都不过是由我们的性格所决定。

这份“澳洲梦“,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也是谁经历谁才能知道了。

相关文章

用户留言.

  1. May说道:

    40年前来澳洲,是看上了她的社会福利政策,虽然年轻时候很辛苦,但熬到退休,那就是享受了。如今… 社会福利制度面临严重威胁,早就有专家提出,2030年之后养老金将难以维持,没有足够的资本,想靠年轻打拼,那还真不如在国内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